[HK]14-王旭亮-HKUST ECE PhD
基本背景
院系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
均分与绩点 88.57/100 3.946/4.8
排名 GPA 15/112 未参与综排
托福 阅读27 听力24 口语20 写作25 总分96
学科竞赛: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、东南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邀请赛二等奖、东南大学本科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、东南大学IEEE标准电脑鼠走迷宫竞赛三等奖
奖助学金: 铭恩奖助学金、南京安徽商会•同曦集团东南大学奖助学金 荣誉称号: 校级三好学生、校级优秀公青团员
申请结果
HKUST(香港科技大学)ECE(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)的PhD
关于PhD申请的个人经验
回顾本科四年,如果要按照出国党和保研党划分,本人应当属于后者,最后能够前往HKUST攻读PhD可以说是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。结合个人的经历,对有意愿攻读PhD的同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
注重获取信息的能力
作为电子学院的一名学生,我和本专业的多数排名靠前的学生一样,选择了通过竞赛加分争取保研名额的道路。大三的暑假,由于学院的综排并没有定下来,我不得不和同学院的多数同学一起参加暑期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,同时由于时间冲突错过了参加一些外校的保研夏令营的机会。就在顶着烈日为了保研名额焦头烂额的时候,偶然间看到学院和HKUST的交流项目,果断报名并开始两手准备。回头再看,个人认为自己在当时做了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选择,同时也是比较幸运的。从申请HKUST的项目,到后来的面试、套磁以及拿到offer后临时报考托福,都有一种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的感觉,这很大程度上跟本人过去几年比较喜欢埋头苦干,而不太注重与人交流、拓宽视野有关系。实际上,类似的学校间的合作项目还有很多,包括一些交流的项目,这些信息其实从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收集,早做准备。另一方面,最终本学院的多数保研的同学都留在了本校本专业,并不是说留校就一定不好,但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,应当拓宽自己的视野。尤其是经过了四年时间后,应当对学院的资源和平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对能否获得想要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有比较全面的评估。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,学会收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自己走很多的弯路。
培养科研的兴趣和习惯
本人在大二大三阶段,参加了过多的学科竞赛和srtp项目,导致精力过于分散,也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绩。等到了套磁阶段,我意识到自己的履历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说服力。一方面学科竞赛和科研完全不同,以本专业的学科竞赛为例,更多时候是一种短时间高强度的工作,并不需要你在某一个细节上深入,而需要你考虑方方面面,在系统水平上实现功能是主要目的;另一方面,对于PhD申请来说,学科竞赛的成绩远不如论文和实习经历更具说服力。
实际上,本科阶段接触科研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。在大二大三阶段,可以选择某一个基教课题(不要过多),认认真真地完成好,还可以和导师多交流交流;到了大四阶段,短学期的实习机会和最后的毕业设计都是可以好好利用的。相比于发表论文,积累一些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。至于成果,当然是越多越好,但是考虑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,不应盲目追求数量,也不要太过于羡慕别人,量力而行。
关于申请HKUST的时间线
据了解,2018年电子学院和HKUST之间的项目的日程已经提前到三四月份,面试也从去年的一轮增加到了两轮。因此以后如果有意愿申报此项目的同学需要更早地下定决心,做好准备。HKUST的一轮面试基本上是电话或者视频的形式,套磁阶段可能也会有教授提出面试来进一步加深了解。结合我的学长提供给我的信息,面试以英文为主,不仅会涉及到一些简历性质的内容,比如本科的学习科研经历、为什么申请HKUST等等,还可能会考察你的专业知识,需要对一些专业术语比较熟悉。
关于套磁
本人没有申请其他学校的经历,单就HKUST的情况简单地说几句。首先,HKUST的老师都比较看重专业课成绩和一些比较突出的荣誉,比如国奖、论文等。在套磁阶段,我和通信方向的老师也有过交流的机会,虽然本人在面试时表现尚可,但对方认为本人在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,还是并没有予以录取。另外,要提前收集各个方向的教授的信息,多看看他们发表的论文,只有看过论文,才能知道对方到底在研究什么。也可以多和学长进行交流,从侧面了解一下教授的口碑、实力,毕竟套磁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。对于PhD来说,套磁尤为重要,因为这决定了你未来四到五年的学习和生活的走向,包括研究方向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和兴趣等等。
Last updated